趣味心理健康测试

孤独症症状自测筛查量表题

43人关注
孤独症谱系障碍专业筛查
专业分析 | 57道测试题 | 114个选项

 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,有这样一群孩子,他们像来自遥远星球的小天使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不与外界交流。他们,就是被称为 “星星的孩子” 的孤独症患者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近年来,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每几百名儿童中就可能有一名受其困扰。这一现象,让无数家长揪心不已。而孤独症症状自测筛查量表题,成为了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 “信号灯” 。

摄图网_300915775_自闭症儿童孤独症综合征的早期迹象矢量章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图标儿童孤独症的体征症状(企业商用).jpg

  家长们可能会疑惑,怎么才能知道孩子是否有孤独症倾向呢?其实,国家卫健委制定的《0 - 6 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 (试行)》给出了一些参考。比如,孩子是否很少对他人的呼唤做出回应,仿佛生活在自己的无声世界里;和人交流时,会不会总是回避目光接触,眼神飘忽不定;是不是很少用手指指向感兴趣的东西,来向大人传达自己的想法;语言发展是不是明显迟缓,到了该说话的年龄,还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;玩耍时,是不是喜欢重复性地摆弄物品,玩法单一且刻板…… 这些,都是孤独症的预警信号。

  现在,市面上有不少孤独症症状自测筛查量表,像孤独症行为量表(ABC)就应用广泛。它包含 57 个项目,涉及孩子的感觉、交往、躯体运动、语言和生活自理等多个方面。举个例子,量表里可能会问到孩子对声音是否敏感,听到突然的声响会不会有正常的惊吓反应;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,是积极参与互动,还是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;日常活动中,有没有重复拍手、摇晃身体这类刻板动作;说话时,语言表达是清晰流畅、符合年龄,还是存在鹦鹉学舌般的刻板重复;穿衣、吃饭等生活自理能力,与同龄人相比,是否存在明显差距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,能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有孤独症相关症状。当量表总分≥31 分,就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样症状;总分≥67 分,孤独症样症状的可能性就更大了。

  还有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(CABS),共 14 个项目。从孩子的社交互动、语言表达、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,像孩子会不会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,能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的需求,对玩具的兴趣是不是局限在某几种特殊类型上。如果 2 级评分总分≥7 分或 3 级评分总分≥14 分,就需要引起家长高度重视,孩子可能存在可疑孤独症问题 。

摄图网_300915791_自闭症儿童孤独症综合征的早期迹象矢量章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图标儿童孤独症的体征症状(企业商用).jpg

  这些筛查量表题意义重大。在孩子成长早期,通过量表进行初步筛查,能帮助家长尽早发现孩子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。要知道,孤独症的干预治疗强调 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。如果能在孩子两三岁,甚至更早的时候发现问题,及时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干预,孩子的症状改善空间会更大,未来融入社会的可能性也更高。就像有位家长,在孩子 2 岁时,通过筛查量表发现孩子在语言和社交方面的异常,及时带孩子就医并接受干预训练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孩子从最初的不说话、不理人,到如今能和小伙伴正常交流玩耍,进步十分显著。

  不过,家长们要清楚,筛查量表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,并不能作为确诊依据。就算量表显示孩子有异常,也别惊慌失措。因为有类似症状的孩子,不一定就是孤独症患者,其他发育障碍也可能有相似表现。一旦筛查结果异常,应尽快带孩子到专业机构,比如儿童医院的心理科、精神专科医院等,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和评估。专业医生会综合病史询问、精神检查、体格检查、心理评估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,做出准确诊断。

  孤独症症状自测筛查量表题,是守护孩子健康的一道防线。家长们要重视起来,多关注孩子成长的点滴细节,借助量表这个工具,为孩子的未来争取更多可能。毕竟,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,都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。

立即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