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 19 世纪,科学家就开始了对人类面孔的研究。1878 年,弗朗西斯・高尔顿爵士展示了 “复合摄影” 技术,将不同人的面孔照片投射到同一张相片底片上,合成出的平均面孔更俊朗。到 20 世纪末,“平均脸假说” 被提出,面部平均化指某一面孔与某种人群下大多数面孔相似的程度,被认为是决定面孔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。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多位女性的脸进行合成,会发现合成的平均照比原来任何一张面孔都要漂亮。多项研究证明,“平均化的脸” 更具吸引力,因为它更接近典型面孔的心理表征,更容易被视觉系统加工。选择平均化的脸,在择偶过程中还可以避开一些不利的突变。
计算机图像研究表明,增加面孔的对称性就能增加其吸引力。虽然不是绝对对称,但面孔的对称性在魅力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。想象一下,一张五官完全对称的脸庞,会给人一种和谐、平衡的美感。这种对称性不仅体现在静态的五官布局上,在动态的表情变化中,对称的面孔也能展现出更自然、流畅的美感。不过,绝对对称的面孔可能会显得有些呆板,恰到好处的对称才是魅力的关键。
青春期后的第二性征让男女面孔呈现出不同特点。男性突出的颧、眉骨以及下巴,展现出阳刚之气;女性更大的眼睛、更为宽厚的嘴唇,则凸显了柔美。但有趣的是,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,大多数女性更喜欢外貌带点女性化的男士,比如拥有宽阔方正的脸颊和下巴,眉目匀称,鼻峰挺拔的面孔。而在一项最新 fMRI 实验中,科学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,都更偏好带有女性化面孔的男性,因为他们认为这类男性拥有更积极的人格特质,如诚实、合作、热心等。不过,女性在排卵阶段会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征的异性面孔,这或许与繁衍本能有关。
英国斯特林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发布的研究称,女性的脸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男女关系的长短。针对 393 名异性恋男子的研究显示,成年男子在选择终身伴侣时,更倾向于女性化指数偏低的对象;而在短期伴侣关系中,男性则多选择更有女人味的长相。这是因为性别化指数与人们潜在的性格有关,偏中性化长相的终身伴侣能更多反映信任与热情等品质。
从鲁尼・玛拉和华金・菲尼克斯,到柯尔丝滕・邓斯特和杰西・普莱蒙斯,名人夫妇往往长得很像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我们倾向于认为那些看起来长得像我们的人更有吸引力,因为我们觉得他们 “善良且值得信任”。多项研究把这归因为潜意识里被一个看起来长得像家人的人所吸引。匈牙利科学家研究发现,女性倾向于选择长相与其父亲相似的伴侣,而男性也更有可能与长得像其母亲的女性产生恋情。
在爱情的世界里,伴侣面容偏好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课题。从五官的平均化、对称性,到性别二态性,再到脸型对男女关系的影响,以及面孔相似性带来的吸引力,每一个因素都在我们选择伴侣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。当然,面容只是爱情的起点,真正长久的感情还需要性格、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契合。但了解这些面容偏好的奥秘,无疑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爱情最初的那一抹心动。下次当你遇到让自己心动的面孔时,不妨想想这些科学研究,也许会有新的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