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味心理健康测试

成人依恋(亲密关系) 测试量表(AAS)

281人关注
依恋类型测试 - 成人依恋量表(aas)
专业分析 | 18道测试题 | 90个选项

  成人依恋(亲密关系)测试量表 (AAS):解锁亲密关系的情感密码

  在爱情电影里,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有人在分手后暴饮暴食,有人躲在角落默默流泪,有人立刻投入下一段关系,也有人从此对爱情失去信心。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,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深层的依恋模式。成人依恋(亲密关系)测试量表(AAS, Adult Attachment Scale),正是一把精准的钥匙,帮我们打开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密码,看懂那些 “说不出口” 的情绪与行为背后的真实逻辑。

  从童年到成年:依恋模式的隐秘传承

  (一)依恋理论:亲密关系的 “情感地基”

  AAS 量表的设计源于心理学家约翰?鲍尔比(John Bowlby)的依恋理论。他发现,婴儿与照顾者(通常是父母)的互动模式,会在内心形成一种 “依恋内部工作模型”,影响成年后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:

  安全型依恋的人,因童年得到稳定的关爱,相信 “自己值得被爱,他人值得信任”;

  焦虑型依恋的人,因童年照料者忽冷忽热,潜意识里担心 “随时会被抛弃”;

  回避型依恋的人,因童年情感需求被忽视,习惯用 “独立” 掩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。

  (二)成人依恋的核心:对 “自己” 与 “他人” 的双重看法

  AAS 量表聚焦两个核心维度,构建了成人依恋的坐标系:

  依恋焦虑(Attachment Anxiety):担心 “我是否被爱”,表现为对亲密关系的过度渴求与不安;

  依恋回避(Attachment Avoidance):怀疑 “他人是否可靠”,表现为对情感亲密的主动疏离与防御。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得分组合,每个人都能在 “亲密关系地图” 上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  AAS 量表的结构:28 道题勾勒情感画像

  (一)量表的诞生与简化

  AAS 量表由心理学家 Cindy Hazan 和 Philip Shaver 在 1987 年首次提出,后经多次修订,目前常用版本包含 28 道题,采用 7 级评分(1 = 完全不符合,7 = 完全符合)。题目设计贴近日常生活,比如:

  “我担心伴侣会不再爱我”(测依恋焦虑);

  “我觉得依赖伴侣会让我失去自我”(测依恋回避)。

  (二)两大核心维度的深度解析

  1. 依恋焦虑:内心的 “情感警报器”

  高分表现:

  时刻渴望与伴侣保持联系,消息未及时回复就会不安;

  反复确认 “你爱不爱我”,通过作闹、查手机验证对方的爱;

  害怕关系结束,即使对方伤害自己也难以离开。例子:恋爱中每天打 20 通电话,看到伴侣和异性说话就失眠,坚信 “如果不盯着,他就会离开”。

  低分表现:

  信任伴侣的感情,相信 “真正的爱不需要时刻证明”;

  能独立处理情绪,不将安全感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。例子:伴侣出差一周,自己照常上班、和朋友聚会,坚信 “距离不会冲淡真心”。

  2. 依恋回避:情感世界的 “安全结界”

  高分表现:

  反感过度亲密,觉得 “说我爱你很肉麻”,讨厌规划未来;

  遇到矛盾习惯冷战,认为 “解决问题不如逃避麻烦”;

  即使深爱对方,也会刻意保持情感距离,害怕 “被控制”。例子:恋爱三年从不说 “结婚”,伴侣痛哭倾诉时,第一反应是 “她怎么这么情绪化”。

  低分表现:

  享受情感依赖,愿意和伴侣分享内心脆弱;

  主动沟通解决问题,认为 “亲密关系需要彼此坦诚”。例子:每天和伴侣分享工作琐事,吵架后会主动拥抱说 “我们谈谈吧”。

  四种依恋风格:亲密关系中的四种情感剧本

  AAS 量表通过依恋焦虑与回避的得分高低,将成人依恋风格分为四大类,每类风格都有独特的亲密关系 “行为剧本”:

  (一)安全型依恋:爱的 “稳定器”

  坐标:低焦虑 + 低回避

  核心信念:“我值得被爱,你值得信任,我们的关系值得期待”。

  亲密关系表现:

  既能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,也能尊重彼此的独立空间;

  遇到冲突时,会表达感受而非指责(如 “你最近加班多,我有点孤单”);

  包容伴侣的缺点,相信 “关系需要磨合,而非完美”。

  典型场景:伴侣忘记纪念日,会笑着说 “下次补上就行,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”。

  (二)焦虑型依恋:爱的 “追光灯”

  坐标:高焦虑 + 低回避

  核心恐惧:“你会离开我吗?我该怎么做才能留住你?”

  亲密关系表现:

  像 “情感侦探” 一样捕捉伴侣的每个细节,过度解读言行(比如对方皱眉就怀疑 “他讨厌我”);

  用 “作” 来确认爱(如故意说反话 “你走吧,我不需要你”,实则希望被挽留);

  容易陷入 “焦虑 — 纠缠 — 更焦虑” 的循环,明明渴望爱,却常因过度索取让对方窒息。

  典型场景:看到伴侣手机里有异性合照,立刻爆发:“她是谁?你们是不是有事?你必须现在解释清楚!”

  (三)回避型依恋:爱的 “绝缘体”

  坐标:低焦虑 + 高回避

  核心防御:“爱会受伤,独立才是安全的,我不需要依赖任何人”。

  亲密关系表现:

  像 “情感狙击手”,擅长用冷漠击退靠近的人,比如伴侣倾诉烦恼时,只会说 “别想太多”;

  强调 “个人空间”,认为 “天天联系太麻烦”,情人节送礼物都选 “实用主义” 款(如充电宝、计算器);

  遇到压力时会 “情感冬眠”,比如失业后躲起来独自消化,拒绝伴侣的关心。

  典型场景:伴侣生病需要照顾,会说 “多喝热水,我还有工作”,转身躲进书房直到深夜。

  (四)混乱型依恋:爱的 “矛盾体”

  坐标:高焦虑 + 高回避

  核心冲突:“我渴望爱,但爱让我害怕,靠近还是逃离?”

  亲密关系表现:

  像 “情感过山车”,上一秒热情似火求陪伴,下一秒因恐惧突然冷淡;

  对伴侣既依赖又排斥,比如收到伴侣的关心会感动,但同时觉得 “他这么做一定有目的”;

  常陷入自我怀疑:“我是不是不配被爱?为什么我总是搞砸关系?”

  典型场景:主动约伴侣周末约会,对方答应后却突然取消:“我突然有事,下次吧”,其实是害怕相处时的尴尬。

  看懂测试结果:不是标签,而是理解的开始

  (一)分数背后的 “情感密码”

  AAS 量表的得分不是非黑即白的判定,而是连续光谱上的定位:

  焦虑或回避得分中等的人,可能同时具备两种风格的部分特征(如轻微焦虑 + 轻微回避,表现为 “偶尔缺乏安全感,但能自我调节”);

  极端高分或低分者,需结合具体行为观察(如回避极高分者,可能在原生家庭中经历过情感忽视,形成了强烈的防御机制)。

  (二)亲密关系中的 “翻译手册”

  当我们看懂自己和伴侣的依恋风格,就能解开许多情感矛盾的 “死结”:

  焦虑型伴侣的 “作”,本质是 “我需要你确认对我的爱”;

  回避型伴侣的 “冷”,本质是 “我害怕冲突,需要空间消化情绪”;

  安全型伴侣的 “稳”,源于 “我相信我们能共同面对问题”。

  (三)自我觉察的 “成长契机”

  无论当前属于哪种风格,依恋模式都不是宿命:

  焦虑型可以学习 “自我安抚”(如焦虑时写日记梳理感受,而非立刻找伴侣求证);

  回避型可以尝试 “微小暴露”(如每天和伴侣分享一件小事,逐步建立情感联结);

  混乱型可以通过 “矛盾记录”(写下每次想靠近又逃离时的具体想法),梳理内心冲突的根源。

  AAS 量表的独特价值:聚焦 “亲密关系专属” 的依恋模式

  与其他依恋量表(如 ECR-R)相比,AAS 量表更聚焦亲密关系场景,题目设计直接关联恋爱、婚姻中的具体行为,因此:

  更适合恋爱中的情侣了解彼此的情感需求;

  能精准捕捉亲密关系中的 “核心冲突”(如焦虑型的 “过度索取” vs 回避型的 “情感抽离”);

  结果解读更贴近日常互动,比如直接告诉你 “当你有这种想法时,其实是依恋模式在起作用”。

  六、结语:看见依恋模式,才能重构爱的能力

  AAS 量表的意义,不是给我们贴上 “焦虑型” 或 “回避型” 的标签,而是让我们在亲密关系的困惑中,找到一把理解自己与他人的钥匙。当我们意识到,那些反复出现的情感困境(如 “为什么我总是爱上冷漠的人”“为什么 TA 总是不信任我”),背后是依恋模式的隐性驱动,就能从 “重复痛苦” 走向 “主动成长”。

  无论是哪种依恋风格,本质上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“情感生存策略”:焦虑型用 “纠缠” 对抗被抛弃的恐惧,回避型用 “疏离” 保护脆弱的自我,安全型用 “信任” 构建稳定的联结。而 AAS 量表的终极价值,是让我们看见这些策略的局限性,并有机会选择更成熟的相处方式 —— 比如焦虑型学会自我接纳,回避型尝试打开心扉,共同在亲密关系中完成一场关于 “爱与成长” 的双人舞。

  如果你曾在爱情中感到迷茫、困惑,或是想更懂身边的 TA,AAS 量表就像一面特殊的镜子,照见那些藏在情绪背后的依恋密码。记住,没有完美的依恋风格,只有愿意彼此看见、共同成长的两颗心。毕竟,亲密关系的终极目标,不是找到 “对的人”,而是在 “看见彼此” 的过程中,成为更完整的自己。

立即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