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僻症是一种心理障碍,又称为孤独症或自闭症。这种症状通常在儿童早期被发现,表现为社交困难、沟通障碍、重复行为和兴趣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缺陷。孤僻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,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,但通过早期干预和治疗,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。
孤僻症的形成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,包括个人气质、幼年经历、家庭环境等:
1. 个人气质因素:一些人可能天生适应能力差,这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。
2. 幼年经历:研究表明,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此外,父母的粗暴对待、伙伴欺负、嘲讽等不良刺激,可能使儿童过早地接受烦恼、忧虑、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,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。
3. 家庭环境: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、粗暴的教育方式,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,可能会变得畏畏缩缩、自卑冷漠,过分敏感、不相信任何人,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。
4. 交往中的挫折: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技能力和方法,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,如耻笑、埋怨、训斥等,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,便把自己封闭起来。
5. 环境不良因素:近年来的研究发现,妊娠糖尿病、孕期感染、出生时缺氧等环境不良因素可能会干扰DNA表观遗传,与孤独症(自闭症)的发病有关。
孤僻症和孤独症(自闭症)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孤僻症更多指的是一种性格特征,而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具有社交沟通障碍、狭隘的兴趣、重复刻板行为等核心特征。
对于孤独症的测试,通常需要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流程来进行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工具和方法:
1. 孤独症筛查量表:如“修订版孤独症筛查量表(M-CHAT)”、“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(ABC)”等,这些量表可以帮助初步识别儿童是否存在孤独症的风险。
2. 发育量表:如“0岁~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”(简称“儿心量表-II”),从大运动、精细动作、适应能力、语言和社会行为5个能区测评儿童发育水平。
3.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(CARS):共15个项目,每个项目4级评分,评估总分小于30分被认为是非孤独症,大于等于30分则可能为孤独症。
4. 专业医疗机构诊断:具有孤独症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,如综合医院儿科、儿童保健科、精神专科医院儿科、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等,会通过病史询问、行为观察、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。
5. 心理测试量表:如Autism Spectrum Quotient (AQ)量表,用于衡量个体在社交互动、沟通和行为方面的特质。
6. 其他评估工具:包括电生理检查(如脑电图)、影像学检查(如头颅CT或磁共振)、染色体和基因检查等,这些可以帮助鉴别其他可能的疾病或寻找孤独症的相关致病因素。
进行孤独症测试时,需要注意确保测试环境安静、舒适,避免干扰因素,并且最好由专业人员进行。此外,测试结果应由专业医生解读,并结合临床症状、发育评估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