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初期,心理学界对于人格的评估方法较为有限,且缺乏系统、科学的工具。哈瑟韦和麦金利意识到,需要一种能够全面、客观地评估个体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的测验,以满足临床诊断、心理咨询和研究的需求。于是,他们开始了MMPI的编制工作。
MMPI的编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是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,如抑郁症、精神分裂症、躁狂症等;二是了解正常人群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,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。通过对大量被试者的测试和分析,哈瑟韦和麦金利希望能够建立一套可靠、有效的人格测评体系。
MMPI的内容与结构
MMPI最初包含566个题目,其中16个为重复题目,实际有效题目为550个。这些题目涵盖了广泛的内容领域,包括身体状况、精神状态、家庭关系、社会态度、性观念、宗教信仰等。被试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题目回答“是”“否”或“无法回答”。
MMPI的量表结构十分复杂,主要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:
1.临床量表:
-疑病量表(Hs):测量被试者对身体疾病的过度关注和担忧。
-抑郁量表(D):评估被试者的抑郁情绪、悲观态度和自杀倾向。
-癔病量表(Hy):检测被试者是否存在转换性癔症症状,如身体功能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。
-精神病态量表(Pd):用于发现被试者的反社会行为倾向和道德观念问题。
-男子气-女子气量表(Mf):测量被试者的性别角色认同和行为模式。
-妄想狂量表(Pa):评估被试者是否存在妄想、猜疑等偏执症状。
-精神衰弱量表(Pt):检测被试者的焦虑、强迫症状和神经衰弱情况。
-精神分裂症量表(Sc):用于诊断被试者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症状。
-轻躁狂量表(Ma):测量被试者的情绪高涨、活动增多、思维奔逸等轻躁狂症状。
-社会内向量表(Si):评估被试者的社交能力和内向-外向程度。
2.效度量表:
-说谎量表(L):检测被试者是否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。
-诈病量表(F):识别被试者是否存在故意装病或夸大症状的行为。
-校正量表(K):用于校正被试者的防御倾向,使测试结果更准确。
-疑问量表(Q):统计被试者无法回答的题目数量,判断测试的有效性。
MMPI的施测与计分
MMPI的施测方式主要有两种:个别施测和团体施测。个别施测适用于特殊人群或需要深入了解被试者情况的场合,由专业人员一对一地进行测试;团体施测则适用于大规模的测试,如在学校、企业等场所对大量被试者进行测评。
计分方法相对复杂,需要根据被试者的回答对每个量表进行计分。原始分数计算出来后,还需要将其转换为标准分数(T分数),以便进行比较和解释。一般来说,T分数在40-60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,超过60分可能提示存在某种心理问题或人格特质。
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作为哈瑟韦和麦金利的杰出贡献,在心理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它为我们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提供了科学、客观的方法,在临床诊断、心理咨询、人才选拔和心理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。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但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,MMPI将继续在心理学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,为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