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SQ应对方式问卷
- • 62道精选题
- • 310个测试选项
- • 9.56w人已测

人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。通过努力来改变应激环境,并借此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(付)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,因此不论从临床医学还是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,积极探索应对(付)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应对(付)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对于丰富发展心理治疗理论,完善和补充健康行为教育内容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。
大部分人应对(付)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一种以上,有些人甚至在同一应激事件上所使用的应对(付)方式也是多种多样。但每个人的应对(付)行为类型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,这种倾向性构成了六种应付方式在人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。这些不同形式的组合与解释为:
“解决问题—求助”:成熟型,这类受试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,常能采取“解决间题”和“求助”等成熟的应付方式,而较少使用“退避”,“自责”和“幻想”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,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。
“退避—自责”:不成熟型。这类受试在生活中常以“退避”,“自责”和“幻想”等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,而较少使用“解决问题”这类积极的应付方式,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,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。
“合理化”:混合型:“合理化”应付因子既与“解决问题”,“求助”等成熟应付因子呈正相关,也与“退避”,“幻想”等不成熟应付因子呈正相关,反映出这类受试的应付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于一体,在应付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。
Vaillant认为长期的精神健康可以通过了解受试者在面临环境危机时,习惯使用的自我防御类型来预测;而良好的应对(付)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,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,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。但具体到哪一类或哪一种应对(付)方式有助于保护精神健康,哪一类应对(付)方式长期使用会损害精神健康以及究竟能否根据习惯应对(付)方式来评估和预测他的精神健康水平,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不一致。开发一个适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、语言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应对(付)方式研究量表,将有助于我们相对定式、定量、客观和较全面地研究我们的应对(付)行为特征,以及这些特征的产生和变化与我们的其他心理生理特点、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关系。同时,也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活动提供某一方面的理论指导。